您現在的位置:新聞中心
中央空調水處理設備必須配備冷卻器,核心原因在於中央空調閉式循環係統的特殊運行機製對壓力穩定性、水量平衡和係統安全性的剛性需求。這種 “必須性” 源於係統本身的物理特性、設備保護需求及運行效率要求,具體可從以下五個關鍵維度解析:
一、維持係統壓力穩定,保障核心設備安全運行
中央空調係統(尤其是冷水機組、風機盤管、管道等)的核心部件有嚴格的額定工作壓力範圍(通常為 0.2-0.8MPa)。
若壓力過高:超過設備耐壓極限(如換熱器銅管耐壓約 1.0MPa),會導致管道接口泄漏、閥門破裂,甚至冷水機組蒸發器 / 冷凝器爆管,引發停機事故;
若壓力過低:當係統壓力低於水泵入口壓力(通常需≥0.1MPa)時,水泵易發生氣蝕(液體在低壓下汽化形成氣泡,高壓時破裂產生衝擊),導致葉輪磨損、噪音增大,壽命縮短 50% 以上。
冷卻器通過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測係統壓力,結合變頻水泵或穩壓罐動態調節:壓力低於設定值時自動補水增壓,高於上限時通過安全閥泄壓,將壓力波動控製在 ±0.02MPa 內,從根本上避免壓力異常對設備的損傷。
二、自動補償係統水量損耗,避免循環效率下降
中央空調係統在長期運行中必然存在水量損耗:
微量泄漏:管道接口、閥門密封件的自然滲漏(日均損耗約係統總水量的 0.5%-1%);
主動排氣:係統初次運行或維護時,需通過放氣閥排出溶解的空氣,導致水量減少;
溫度波動:水隨溫度變化的膨脹 / 收縮(水溫每升高 10℃,體積膨脹約 0.3%)。
若未配備自動補水裝置,人工補水存在滯後性(如夜間或無人值守時),係統水量不足會導致:
水循環流量下降,換熱器換熱效率降低(製冷 / 製熱效果衰減 30% 以上);
水泵因 “空轉” 或流量不足,電機過載燒毀。
三、防止空氣侵入係統,降低腐蝕與能耗
閉式循環係統若壓力低於大氣壓,會從管道縫隙、閥門等處吸入空氣,引發連鎖問題:
氣阻效應:空氣在管道高點積聚,阻礙水循環,導致局部區域(如高層風機盤管)斷流,喪失換熱功能;
氧化腐蝕:空氣中的氧氣與水、金屬(管道、水泵葉輪)反應,生成鐵鏽(Fe₂O₃),不僅縮短設備壽命(管道腐蝕穿孔周期從 10 年縮短至 3 年),還會導致過濾器堵塞、水泵效率下降(能耗增加 15%-20%)。
冷卻器通過維持係統正壓運行(通常比大氣壓高 0.1-0.3MPa),從源頭阻止空氣侵入,減少腐蝕和能耗損失。
四、適配中央空調係統的動態特性,實現無人化管理
中央空調係統的壓力和水量隨工況動態變化:
負荷波動:白天製冷 / 製熱時,設備全負荷運行,水量需求大;夜間低負荷時,水量需求減少;
啟停衝擊:係統啟動時,水泵瞬間加壓,壓力驟升;停機時,壓力驟降。
傳統人工定壓(如高位水箱)無法響應動態變化:
高位水箱依賴重力補水,壓力受水位高度限製(每 10 米水位僅產生 0.1MPa 壓力),難以適配不同樓層、不同負荷的壓力需求;
人工調節閥門精度低(壓力波動 ±0.1MPa 以上),且需 24 小時值守,維護成本高(年均人工成本約 2-3 萬元)。
冷卻器通過 PLC 智能控製,可根據實時負荷自動調整壓力閾值(如製冷時設 0.4MPa,製熱時設 0.5MPa),實現無人化精準調控,適配係統動態變化。
五、符合行業規範與節能標準,降低係統故障率
根據《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》(GB50736-2012),閉式空調水係統必須設置定壓和補水裝置,且補水能力需滿足係統最大小時泄漏量的 1.5 倍以上。
若未配備,係統故障率會顯著升高:某商業大廈案例顯示,未裝自動定壓裝置的中央空調係統,年均因壓力異常導致的停機次數達 8-10 次,每次停機損失約 5-10 萬元;
冷卻器通過穩定壓力和水量,可將係統故障率降低 70% 以上,同時減少 90% 的人工維護工作量,間接提升係統運行壽命(從 15 年延長至 20 年以上)。
綜上,冷卻器是中央空調水處理係統的 “壓力平衡器” 和 “水量守護者”,其核心作用是通過動態壓力控製、自動水量補償,解決閉式循環係統的壓力波動、水量損耗、空氣侵入等根本性問題,確保設備安全、高效、穩定運行。這也是行業規範強製要求配備的底層邏輯 —— 缺乏該裝置,中央空調係統將難以避免頻繁故障、能耗飆升和壽命縮短的風險。
更多詳情請谘詢:http://www.xinshijijz.com/